“东亚创伤”让外国咨询师落泪?揭示国内外心理咨询发展差距

  • |
  • 幻灯播放
  • |
  • 查看原图
  • |
  • 提示:支持键盘翻页 ←左 右→

“东亚创伤”让外国咨询师落泪?揭示国内外心理咨询发展差距

大家都在看

loading...
    loading..
loading...
“考这么差你还敢回家!” “哭!不许哭!再哭就把你赶出去!” “这是我的房子!” 这些令人痛心的话语,不知道在多少东亚家庭中响起过。出了国后小编恍然发现,我们从小背负的“压力”居然让外国人心疼了? 长年累月的压力,让我们渐渐漠视了这些痛苦,结果外国心理咨询师一听那些经历,破防到差点哭出来?! 究竟是我们东亚小孩太能忍受创伤了? 还是外国心理咨询师训练得特别“有爱”? 难道国外的小孩就没什么“北美创伤”,活得天真烂漫吗? 01 西方青少年的痛苦所在 小编在美国留学,见到的场景却并非如此。 小编的白女好友曾在儿时目睹自己的父母吸食du品被警察带走。她在考入UCLA后,却也因极端的精神痛苦走上了父母的老路,被男友反反复复送到戒du所。 无独有偶,这位名为阿曼达的女孩,从小没有母亲,在被du虫父亲侵犯后,她开始和祖父母生活,以皮肉生意为生,最终在二十岁出头的年龄逝世。 而从无数影视剧中,我们也可以窥见西方世界青少年的痛苦,如著名美剧《无耻之徒》中卡尔目睹自己的好友因sha人入狱。 《亢奋》中,Rue一次又一次地戒du失败。 奥斯卡金像奖电影《黑天鹅》同样讲述了芭蕾舞者Nina在母亲的极端控制下,逐渐陷入了精神崩溃,最终自我毁灭。 无论身处哪个角落,痛苦总是客观存在。 对于东亚的孩子,它或许是沉重的学业压力、家庭暴力、无尽的规劝。 而对西方的孩子,或许是宗教的束缚、毒品的诱惑、性别的冲突。 我们常常看到,国外的心理咨询师因我们讲述的痛苦而落泪,仿佛这就是一种无法跨越的鸿沟。 可事实上,这不过是两种文化下的不同表现。每一位拥有人性的咨询师都会为那些痛苦的灵魂感同身受。 那么东亚创伤的形式又为何与西方不同呢? 02 东亚创伤与西方不同的原因? —— ...

阅读:47 | 评论:0我来说两句:

欢迎您,请 [登录][注册] 发言!
01 西方青少年的痛苦所在 小编在美国留学,见到的场景却并非如此。 小编的白女好友曾在儿时目睹自己的父母吸食du品被警察带走。她在考入UCLA后,却也因极端的精神痛苦走上了父母的老路,被男友反反复复送到戒du所。 无独有偶,这位名为阿曼达的女孩,从小没有母亲,在被du虫父亲侵犯后,她开始和祖父母生活,以皮肉生意为生,最终在二十岁出头的年龄逝世。 而从无数影视剧中,我们也可以窥见西方世界青少年的痛苦,如著名美剧《无耻之徒》中卡尔目睹自己的好友因sha人入狱。 《亢奋》中,Rue一次又一次地戒du失 ... 02 东亚创伤与西方不同的原因? ——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东亚各国,将“忍耐”二字刻入了每个人的骨髓里。 “吃得苦中苦,方为人上人。” “吃亏是福。” “得饶人处且饶人。” 一个“忍”字,让东亚个体往往不表达痛苦,而是默默承受,这与西方强调情感表达的文化形成鲜明对比。 有多少东亚小孩就像是《请回答1988》中的成德善。 作为家中老二,忍耐着父母的偏心,忍耐着吃不到的荷包蛋,忍耐着吃不到的鸡腿,最终面对那块小小的生日蛋糕,崩溃流泪。 同样如此的还有《都挺好》中的苏明玉。在一个重男轻女 ... 以小编自己为例 在高二时因为人际关系矛盾,托福和SAT考试压力,和家中经济状况的担忧。小编经历了非常严重的躯体化症状,没日没夜得哭,心悸,甚至无法正常呼吸。 父母带我去了所在城市的精神医院,面对800元/小时的咨询,我把我的痛苦和烦恼倾诉给了面前的咨询师。 可那位咨询师只是歪着头,非常不解道:“你都是国际生了,花几百万留学,你还有什么可烦恼的。” 只一瞬间,小编哑口无言。 这仅仅只是个例,国内还有非常多优秀的咨询师,同样,对面这些“东亚创伤”与患者抱头痛哭的国外心理咨询师也绝不是专业的 ... 学院派路径 本科学习心理学,随后硕士继续深造,选择心理咨询、临床心理学、心理治疗等方向的课程。 在硕士阶段或毕业后,依然需要不断参加额外的咨询师培训学习和督导。 这种路径与外国咨询师培养路径相似,有较为扎实的理论基础,但也需要额外参与培训和案例督导等来加强临床能力。 02 实践派路径 很多非心理学专业的人员,如教师、医生、社会工作者等,选择通过参加心理咨询培训班来转行做心理咨询师。 这些人通常通过参加一些非官方的心理咨询培训课程(例如:心理学基础、沟通技巧、情绪管理等课程),参加一 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