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东亚创伤”让外国咨询师落泪?揭示国内外心理咨询发展差距

0
回复
43
查看
[复制链接]

71

主题

91

帖子

651

积分

管理员

Rank: 9Rank: 9Rank: 9

积分
651
发表于 3 天前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“考这么差你还敢回家!”

“哭!不许哭!再哭就把你赶出去!”

“这是我的房子!”

这些令人痛心的话语,不知道在多少东亚家庭中响起过。出了国后小编恍然发现,我们从小背负的“压力”居然让外国人心疼了?


长年累月的压力,让我们渐渐漠视了这些痛苦,结果外国心理咨询师一听那些经历,破防到差点哭出来?!



究竟是我们东亚小孩太能忍受创伤了?

还是外国心理咨询师训练得特别“有爱”?

难道国外的小孩就没什么“北美创伤”,活得天真烂漫吗?


01

西方青少年的痛苦所在

小编在美国留学,见到的场景却并非如此。

小编的白女好友曾在儿时目睹自己的父母吸食du品被警察带走。她在考入UCLA后,却也因极端的精神痛苦走上了父母的老路,被男友反反复复送到戒du所。

无独有偶,这位名为阿曼达的女孩,从小没有母亲,在被du虫父亲侵犯后,她开始和祖父母生活,以皮肉生意为生,最终在二十岁出头的年龄逝世。


而从无数影视剧中,我们也可以窥见西方世界青少年的痛苦,如著名美剧《无耻之徒》中卡尔目睹自己的好友因sha人入狱。



《亢奋》中,Rue一次又一次地戒du失败。


奥斯卡金像奖电影《黑天鹅》同样讲述了芭蕾舞者Nina在母亲的极端控制下,逐渐陷入了精神崩溃,最终自我毁灭。


无论身处哪个角落,痛苦总是客观存在。

对于东亚的孩子,它或许是沉重的学业压力、家庭暴力、无尽的规劝。

而对西方的孩子,或许是宗教的束缚、毒品的诱惑、性别的冲突。


我们常常看到,国外的心理咨询师因我们讲述的痛苦而落泪,仿佛这就是一种无法跨越的鸿沟。

可事实上,这不过是两种文化下的不同表现。每一位拥有人性的咨询师都会为那些痛苦的灵魂感同身受。

那么东亚创伤的形式又为何与西方不同呢?

02

东亚创伤与西方不同的原因?

——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东亚各国,将“忍耐”二字刻入了每个人的骨髓里。

“吃得苦中苦,方为人上人。”

“吃亏是福。”

“得饶人处且饶人。”

一个“忍”字,让东亚个体往往不表达痛苦,而是默默承受,这与西方强调情感表达的文化形成鲜明对比。


有多少东亚小孩就像是《请回答1988》中的成德善。

作为家中老二,忍耐着父母的偏心,忍耐着吃不到的荷包蛋,忍耐着吃不到的鸡腿,最终面对那块小小的生日蛋糕,崩溃流泪。

同样如此的还有《都挺好》中的苏明玉。在一个重男轻女的家庭中成长,母亲的高压与父亲的忽视让她被痛苦和自我怀疑压垮得无声无息。长大后依然在父母的阴影中挣扎。


她们都是东亚小孩的缩影,在儒家文化的影响下,东亚社会往往强调和谐、尊重长辈和追求集体荣誉,而个体的情感需求和心理健康往往被忽视。


这种文化塑造了“忍耐”的心理防线,也让许多东亚人不敢轻易表达自己的痛苦和需求。

而在外国心理咨询师眼中,这些深沉的压抑与忍耐,似乎超出了他们的理解范围。为此网上会出现个例咨询师在听到类似创伤时,与患者悲伤共情的行为。

但小编发现这种情感压抑,似乎在国内心理咨询里很少被正视。

03

国内心理咨询现状

想象一下,你在国内的心理咨询室里说:“我从小就被爸妈骂,成绩不好就会被打。” 很多时候,咨询师或许只是点点头,拍拍手说:“你该学会宽容,换一种思考方式。”



以小编自己为例

在高二时因为人际关系矛盾,托福和SAT考试压力,和家中经济状况的担忧。小编经历了非常严重的躯体化症状,没日没夜得哭,心悸,甚至无法正常呼吸。


父母带我去了所在城市的精神医院,面对800元/小时的咨询,我把我的痛苦和烦恼倾诉给了面前的咨询师。

可那位咨询师只是歪着头,非常不解道:“你都是国际生了,花几百万留学,你还有什么可烦恼的。”

只一瞬间,小编哑口无言。

这仅仅只是个例,国内还有非常多优秀的咨询师,同样,对面这些“东亚创伤”与患者抱头痛哭的国外心理咨询师也绝不是专业的表现。


然而,自2017年取消国家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以来,国内至今尚未设立任何官方的资格考试。

这意味着目前没有国家层面的、统一的、强制性的执业准入证书。


现在市面上充斥着各种培训机构、行业协会、学会颁发的培训证书或“专业技能证书”。这些证书不等于执业许可,其含金量、认可度差异极大。它们更多是证明你参加过某个培训,而非执业资质。

由此,就可以看出国内外心理咨询师规培方式差异,大部分国外心理咨询师的路径是:


在这之后,心理咨询师还需定期参加持续教育,以维持执业资格。

而国内进入心理咨询行业的条件则会相对宽松,培养路径可以大致分为学院派和实践派。

01

学院派路径

本科学习心理学,随后硕士继续深造,选择心理咨询、临床心理学、心理治疗等方向的课程。

在硕士阶段或毕业后,依然需要不断参加额外的咨询师培训学习和督导。

这种路径与外国咨询师培养路径相似,有较为扎实的理论基础,但也需要额外参与培训和案例督导等来加强临床能力。

02

实践派路径

很多非心理学专业的人员,如教师、医生、社会工作者等,选择通过参加心理咨询培训班来转行做心理咨询师。

这些人通常通过参加一些非官方的心理咨询培训课程(例如:心理学基础、沟通技巧、情绪管理等课程),参加一些民间的心理咨询师的资格考试,成为心理咨询师。

但国内无论是学院派还是实践派的心理咨询师,所需参加的规培课程和督导费用都极为高昂。因为行业缺乏统一的、强制性的“规培”制度,所以市场培训填补空白。

如中德班、中美班、CAPA、各流派的长程培训实质上承担了“毕业后规培”的功能,提供学历教育中缺失的系统流派技术训练、密集的个案督导、严格的伦理训练和个人体验要求。


这些项目往往由国内外顶尖专家授课,质量相对有保障,但费用极其高昂。许多同学在成为心理咨询师之前,通常需要支付数十万的培训费用。



如此高昂的培养成本,或许也可以解释为何国内的心理咨询费用如此之高,进一步阻碍了更多患者接受专业心理帮助。


小编作为一个心理学留子,对咨询师这个职业一直心向往之。曾想着学习心理咨询后回国就业,却发现国内的心理学行业发展还十分不成熟。

对国内的向往成为心理咨询师的同学而言,时间和金钱成本都极大。

对患者而言,行业内鱼龙混杂,高昂的诊疗费却无法为其提供任何治疗,这样的情况比比皆是。

并不是国外的心理咨询师就一定比国内的咨询师更专业,更优秀。他们同样会有极其不负责,不作为的咨询师。

但至少希望国内的心理咨询行业能够得到更完善的规范和发展,让更多“东亚创伤”得以被看见,被理解,被帮助,被关怀,被治愈。


你怎么看待东亚创伤?

你怎么看待心理学?

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

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,没有帐号?立即注册

x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专注失眠抑郁、情感婚姻、孩子教育、个人成长、性心理、职场人际困扰
全国免费热线电话

400-1234-550

周一至周日9:00-23:00

反馈建议

webmaster@zhijieseo.com 在线QQ咨询

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

Powered by 阳光心理健康咨询网 © 2001-2025 阳光网